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

金錢等於債務

很久很久以前,人們買賣是以物易物,而非金錢交易。直到有一天,有位銀行先生陳威宇出現,他分給每個人100個貝殼,要大家以後改用貝殼交換物品。

有天簡秉民先生決定把一生積蓄的100個貝殼存進銀行中,銀行想要將本求利,於是決定把簡秉民先生的90個貝殼借出去,只留10個在金庫裡,以防簡秉民先生要提點小錢。剛好另一位紳士楊朝淵先生需要借款,他來到銀行,很高興地借走簡秉民的90個貝殼,當然他後來得要加利息歸還,下次楊朝淵先生歸還時,還需另外支付18%的利息,也就是要歸還105個貝殼。楊朝淵先生借了貝殼之後,決定要拿它們向麵包師傅廖健志買麵包,當天晚上麵包師傅廖健志就把剛剛收到的90個貝殼拿來銀行存。

現在銀行先生陳威宇有簡秉民的100個貝殼之外,還有廖健志的90個貝殼,也就是說100個貝殼已經變成有190個貝殼了。於是銀行先生陳威宇繼續借出90個貝殼的一部分,直到創造出100+90+80+...+10=550個貝殼,也就是100個貝殼創造出550個貝殼的價值,當然貝殼總數並沒有增加。如果那天簡秉民和廖健志同時想取回他們的貝殼,銀行就慘了。不過這種情況很少發生,而且縱使發生了,銀行先生陳威宇也還有其他存戶的貝殼可運用。如果銀行先生陳威宇把所有存戶90%的貝殼都借了出去,那麼虛擬世界中,所有銀行帳戶中的所有貝殼,就只有10%真正存在。如果所有人都想要提超過10%所存的貝殼數量,那銀行就會垮台,我們稱之為「擠兌」。

如果存款都留在銀行裡,銀行就沒什麼賺頭,因此銀行先生陳威宇盡可能去找人來借錢,不論是拍「不老騎士」的廣告、還是提供高利率定存,甚至鼓勵大家消費,銀行都要盡可能借出大部分的錢。如果大家都把錢存進銀行裡,會造成「景氣低迷」,而且也造成銀行龐大利息負擔,於是銀行透過「降息」,讓大家覺得把錢存在銀行不划算,紛紛提出去。當錢在市面上流通量太大時,會造成「通貨膨脹」,也就是民生物資通通都漲,當然這也代表「景氣好轉」、很多人願意投資,他們需要很多的錢,於是紛紛跟銀行借錢,於是銀行為了能借出更多的錢,鼓勵更多人來存錢,透過「升息」吸引大家存款,這樣銀行才有更多的錢可以借給更多的人,因此「升息」可以抗通膨。

所以金融系統中,金錢完全是由銀行創造出來,當作債務的應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若有任何建議歡迎留言詢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