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

科學教育‧決勝未來

每年的教育特刊都有收集,當然今年(2010年)的教育特刊也不例外,今年的主題是「科學教育」。台灣有全世界最強的科技產業,以及水準最高的科學園區,國高中生有67%對科學有興趣,但有八成不想當科學家,天下雜誌根據這樣子的現象做了一系列的專題報導。

洪蘭教授說:「科學就是生活態度,用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,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,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地方。」我們的小孩進入小學之後就不問了,因為他們很快就了解老師在意的標準答案,多問只會自討苦吃;到了高中,幾乎沒有學生開口,每天考試都考不完了,哪裡還有時間去想為什麼,背下來應付就對了;畢業後出社會進入公司,小職員只能唯命是從,多問會被炒魷魚,何況早已習慣不去問為什麼了。

南方朔也說,真正良好的大學教育,是要培養出對世界充滿好奇心,也能把這種好奇心轉化為創造性思維的人群,大學教育不是在培養見識狹窄的專家,或就業訓練所。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一爐的教育很重要,這種教育我們社會已荒廢已久,這也是我們社會小聰明過剩,大聰明很少的問題。

瑞士的清潔工要考三角函數,但三角函數和打掃有什麼關係?因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認真,要證出三角函數的定理,需要非常認真,考三角函數其實是考人認不認真。工人認真,所以瑞士錶做得好,政治人物認真,所以不容易貪污。科學教育做得徹底,和瑞士生存有關。人人都是科學人,並不是你去做科學家,而是要有科學態度。不要以為科學和理科有關,每一件事都需要科學。

台灣教育缺乏足夠科學素養做分析,以至於出現人云亦云的現象。科學本身是中性的,沒有好壞,而是用他的人來決定好與壞。對人類命運的關懷是技術研究時很重要的一件事。基測、學測只考選擇題,八十分鐘就要考五十三題,訓練的是細心不犯錯的人,而不是願意冒險犯錯的人。「學科學才是聰明的人,不聰明的人都去念文科。」這是大家常見的刻板印象。我們可以培養高素質科技人力做「代工」,但培養不出真正的科學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若有任何建議歡迎留言詢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