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

為什麼A+巨人也會倒下

這本書是柯林斯(Jim Collins)的最新鉅作,全名是「為什麼A+巨人也會倒下:企業從卓越走向衰敗的五個階段,以及如何谷底翻身、反敗為勝(How the Mighty Fall—and why some companies never give in)」。柯林斯的書還有《從A到A+》、《基業長青》。有一次他在西點軍校演講時,一位傑出的企業執行長問:當你爬到顛峰、叱吒風雲、成為同業中的佼佼者時,怎麼樣才知道其實病灶早已潛藏其中?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柯林斯深入分析由盛而衰的企業,研究為什麼即使A+巨人有時都難逃衰敗的命運?有沒有蛛絲馬跡可循?能不能扭轉頹勢?最後,他寫成了《為什麼A+巨人也會倒下》這本書。

柯林斯歸納出A+巨人也會衰退的五個原因:

一、成功之後的傲慢自負。

二、不知節制,不斷追求更多、更快、更大。

三、輕忽風險,罔顧危險。

四、病急亂投醫。

五、放棄掙扎,變得無足輕重或走向敗亡。

然而卻有例外,例如紐可鋼鐵公司(Nucor)、諾斯壯(Nordstrom)、迪士尼、IBM等公司都曾深陷泥沼,但最後都能反敗為勝。而IBM公司,在葛斯納領導之下谷底翻身,這個部分作者在附錄中介紹。



第一階段:成功之後的傲慢自負。

成功往往令卓越企業盲目。只不過,即使卓越企業的領導人做了糟糕的決策或喪失原本的紀律,之前累積的動能或許仍然能暫時推動公司前進,但是當人們變得傲慢自大,認為自己理應成功而忽略了當初之所以成功的背後因素,那麼企業就會邁向衰敗的第一階段。當有關成功的種種說詞(「我們因為做了這些事情,所以才會成功」)取代了深入的理解和洞見(「我們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我們明白為什麼要採取這些做法,以及在什麼情況下,這些做法不再奏效」),就會逐漸顯露敗象。運氣和機會往往在企業的成功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,如果忽略了運氣的成分,高估自己的功勞和能力,就很容易變得過於自負。



第二階段:不知節制,不斷追求更多、更快、更大。

第一階段的傲慢(「我們太厲害了,沒有辦不到的事!」)直接導向第二階段:毫無節制地追求更多——更大的規模、更快的成長、更高的聲譽、更多在上位者心目中的「成功」。企業走到第二階段時,失去了原本有紀律的開創力,也就是當初令他們躍升到卓越的特質,反而不知節制地跳進自己不擅長、無法達到卓越水準的領域,或為了追求快速成長而放棄了對卓越的堅持。當組織因為成長太快而無法把對的人放在關鍵位子上時,就埋下了衰敗的種子。雖然對任何成功企業來說,自滿和拒變都很危險,但過度擴張更是許多企業巨人衰敗的主因。



第三階段:輕忽風險,罔顧危險。

企業跨入第三階段時,內部已出現警訊,但由於外部的成果依然亮眼,以至於企業對惱人的數據置若罔聞,或認為碰到的問題只是「暫時的」或「週期性的」或「沒那麼糟」,以及「沒有什麼根本問題」。到了第三階段,公司領導人開始輕忽負面警訊、放大正面數據,對模稜兩可的訊息一律往好處想。在上位者開始把挫敗歸咎於外部因素,不肯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。組織內部愈來愈見不到高績效團隊特有的生氣勃勃、實事求是的對話方式。領導人開始冒進,他們不但承擔了過高的風險,還拒絕正視冒險的後果,如此一來,就會一路墜落到第四階段。



第四階段:病急亂投醫。

日漸累積的危險或愈來愈高的風險終於令公司表現一落千丈。這時候最重要的問題是,領導人如何反應?是病急亂投醫,還是重拾紀律,即當初之所以令公司表現卓越的重要因素?病急亂投醫的公司可能就落入第四階段,情急之下開的藥方包括:找來目光遠大的魅力型領導人、採取未經檢驗的大膽策略、推出激進的轉型計畫、展開戲劇性的企業文化大革命,或者寄望一炮而紅的產品、扭轉乾坤的收購行動或其他任何仙丹妙藥。起先採取戲劇性的行動或許能帶來正面效果,但終究無法持久。



第五階段:放棄掙扎,變得無足輕重或走向敗亡。

企業陷入第四階段的時間愈長,不斷尋找各種仙丹妙藥的結果,形成惡性循環,情況變得愈來愈糟了。到了第五階段,一路累積的失敗結果和昂貴的錯誤行動嚴重侵蝕了公司財力,領導人不得不放棄建構偉大未來的雄心壯志。在某些情況下,公司領導人乾脆賣掉公司;有些公司則日漸沒落、銷聲匿跡;最極端的情況則是,公司直接被淘汰出局,宣告壽終正寢。



經濟學家熊彼得所謂的「創造性破壞的持續風暴」就是說日新月異的科技和高瞻遠矚的創業加顛覆的舊秩序,開創了新秩序,但不久之後,剛建立的新秩序又崩潰瓦解,更新的秩序取而代之,形成無止盡週而復始的動盪混亂。每個社會機構都要面對快速、龐大無法預測的破壞力,因此所有組織遲早都會在幾年或幾十年內走上衰敗的道路,沒有例外。從這本書舉的許多百年公司,都是一步一步走向滅亡之路,所有企業都會倒閉,看這些過程感覺很精采,有覺得很惋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若有任何建議歡迎留言詢問